四川丹棱縣秘密聘請了40名“挑刺工”到全縣各地各部門開展暗訪監督活動。40名“挑刺工”來自紀檢、發改、財政、審計、記者等專業人員,以及特邀監察員代表和普通群眾代表。這40人的身份,全縣只有糾風辦兩人知道,且他們互相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隊友”。(5月19日中國網)
  不可否認,丹棱縣秘密聘請“挑刺工”暗訪,對整頓工作紀律、轉變幹部作風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為了暗訪工作的“嚴密”,當地紀委也著實花了很多心思,費了不少腦筋。比如,為了不暴露身份,精心挑選“挑刺人選”,和互不知情的“挑刺工”“單線”聯繫。為了不讓相關部門有所防備,實行暗訪人員、暗訪對象“抽簽”制度,讓“挑刺工”喬裝改扮“模擬”辦事,對“演技”不高、臉孔已熟、容易“露餡”的“挑刺工”進行動態調整等等。
  可是,看來看去,“挑刺工”的稱謂雖然新鮮,措施也算嚴密,實質上,卻不過是紀委聘請部分工作人員和群眾代表對機關作風進行暗訪監督而已,情形與過去常見的“行風監督員”非常類似,除了有些宣傳上的“噱頭”,實在沒啥本質上的突破。並且,雖說花了大量功夫來完善這項工作,還是不免令人生疑,“挑刺工”名單的秘密能保持多久?假若兩名“挑刺工”同時到糾風辦彙報,碰面怎麼辦,是不是也得調整?這種保密級別到底有沒有必要?“挑刺工”大部分為黨政機關內部人員,屢屢曝光“兄弟單位”劣跡,如何化解他們個人所面臨的壓力?長期沒有報酬,怎樣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這種依靠40名兼職人員暗訪全縣各單位作風的制度,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和複雜的官場生態下,究竟能走多遠呢?
  筆者認為,轉變幹部作風,務實管用遠比求新求變更難得。40名“挑刺工”很新鮮,但人人都是“挑刺工”才正常。毛澤東在和黃炎培討論共產黨執政後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時留下經典名言:“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在群眾手機都能錄音錄像的當下,與其大費周章的“保密”、“扮演”、“調換”,不如直接面向社會,讓所有群眾熟知糾風辦監督舉報電話,把廣大群眾都變成政府工作的“挑刺工”。如此,不僅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繁瑣工作,也更容易形成長效機制,使幹部作風得到徹底轉變。
  文/巴桂茹  (原標題:“挑刺工”的扮演者本該是廣大群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mvlqvfnfujz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